• 你好,欢迎来到汉中文明网!
  • 投稿邮箱:tougao@wenminghanzhong.cn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头条>
头条

喜报:我市黎凤林等3人荣登8月“中国好人榜”

来源:中共汉中市委文明办    时间:2016-09-01

8月31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16年8月份《中国好人榜》,其中我市镇巴县拾金不昧的90后青年李均、54年为村民撑船出行搭起沟通外界桥梁的洋县摆渡工韩文新、抗争坎坷命运一肩撑起一个家的勉县顽强农妇黎凤林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本月全省共有10人上榜。

诚实守信类好人

李均,男,出生于1993年8月,汉中市镇巴县泾洋镇人。

2014年9月4日10点左右,丁先生夫妇收拾好多年辛苦积攒的5万块钱,准备去银行还开店时欠下的贷款,正出门时接到电话得知自家店里有人急着买东西,夫妻俩不想错过这单生意,顺手将5万元现金和一小包货物放在摩托车踏脚板上,便急匆匆赶往店里。10分钟后,丁先生停下摩托车,发现装钱的塑料袋不见了踪影。

“脑子‘嗡’的一下,当时就懵了,这可是拼死拼活赚的血汗钱,要用来还贷的,丢了真是要我的命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丁先生心有余悸地说。

正当夫妻俩悔恨痛心、心急如焚之时,突然接到派出所打来的电话,说他们的钱物被一名好心人拾到交到了派出所,请他们前去认领。丁先生赶到派出所,领回失而复得的5万块钱时,才知道好心人是一名叫李均的小伙子。

李均是镇巴县城某网吧的一名网管。当日早上10点左右,他骑摩托车去上班,到县城河西路中段时,发现前面摩托车上掉下一个黑色塑料袋,他大声喊叫提醒失主,但摩托速度太快,失主听不见未停车。李均急忙停车捡起塑料袋,追赶500余米之后却不见了失主摩托踪影,于是他便返回原地等待失主。等待过程中,他打开塑料袋发现里面有巨额现金、一张身份证和一张银行卡,便果断向城关派出所报警。由于赶时间上班,他也没有站在原地等待民警,而是将拾到的袋子带到上班的地方。老板问他袋子里是什么,他说是他在上班的路上捡的,里面有5万块现金和身份证银行卡一张,他们老板听后怂恿李均把钱据为己有,两人把钱瓜分。但是面对金钱的诱惑,李均非常坚决的拒绝了老板的“建议”。没过多久,失主和民警赶到网吧找到李均,诚实守信的他立即把失物交给失主。

李均拾金不昧的故事被网友发上贴吧、微博,几小时浏览、转发就达3000余次,大家纷纷称赞他:收入微薄却拾重金而不昧,真是好样的!李均却平静地说:“没什么,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要。”诚实守信是品格、拾金不昧是道德,这虽然是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但当这股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那么我们的社会氛围会更加和谐!

敬业奉献类好人

韩文新,男, 1950年1月出生,洋县黄金峡镇韩庄村庙上渡口摆渡工。

洋县黄金峡镇的杨庄、韩庄两个村在汉江北岸,距南岸的镇政府仅6公里,但隔着汉江,又没有桥,要去镇上办事,只有靠渡船过河,否则就要绕行近百里路。年已花甲的韩文新,从小岁开始就在汉江上撑船摆渡,为汉江北岸的杨庄、韩庄两村3500多人搭起了沟通外界的桥梁,尽管每年收入不到4千元,可他一干就是54年,从未间断。

1961年,不满12岁的韩文新就开始跟着爷爷在庙上渡口学摆渡,精明干练的爷爷凭着娴熟的技能和对渡口上下水情的掌握,驾驶渡船驰骋在江面上,每天要来回运送200余人过河。村民们的赞美之声常常回荡在他的耳畔,童年的韩文新憧憬着当一名摆渡人。“驾船没有什么诀窍,小心驶得万年船!”爷爷的话成了韩文新摆渡生涯的座右铭。光阴飞逝,在爷爷的悉心教导下,他的驾驶技术日益成熟,17岁那年,已是庙上渡口的正驾长了。1970年,爷爷去世后,21岁的韩文新一度无法从悲痛中摆脱出来,他放弃了摆渡。村里先后找过5个人接手干这活,可最终都因收入少、生活寂寞而放弃了。六个月后,在乡亲们的动员下,韩文新重又回到了渡口。没想到这一接手就干了一辈子。54年来,他牢牢记着爷爷的教导,边渡边学,并根据不同季节的水情,总结摸索出13条航线,水深水浅、浪高浪低、弯大弯小,载多载少,走那条航线,他胸中自有丘壑。村民们有急事,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随叫随到,毫无怨言。

“要是有人回家,到家门口了却过不了河,我就算呆在家里也不安心。他们需要我,我觉得这就值了。”老韩的语言和他的人一样朴实。这些年,每年的大年三十,别人家里忙忙碌碌准备过年,老韩一整天都呆在渡口上,迎来送往,一直要坚守到夜里。

1977年冬天的一天深夜,寒风呼啸、冰天雪地,韩文新在睡梦中听到了焦急的呼喊声,原来是韩庄村村民黄韩信的小孩发高烧,已昏厥了好几次,急着要过江到新铺卫生院看病。当时江面上已结了一层薄冰,加上冬天水浅,一不小心船就可能搁浅。韩文新顾不得多想,赶紧叫醒妻子,打着火把,让黄韩信父子上了船,小心翼翼地边破冰边撑船,终于安全抵达对岸。他又和黄韩信交替抱着孩子一路飞奔到卫生院,最后孩子化险为夷。医生说要是迟来半个钟头可能就没救了,黄韩信后来常说韩文新是自己儿子的救命恩人。

“有钱过河,无钱也过河”是韩家的祖训。韩文新坚持为当地群众提供安全廉价的渡江服务,童叟无欺、随到随送,哪怕一次只渡一个人,碰上家庭困难的孤寡老人,他常常分文不取。50多年来,渡船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伴侣,从最初的木筏、小舟到现在的铁驳船,老韩共驾驶过十来条船,现在老韩驾驶的是他花14万元添置的两条动力铁船。提起这两条船,老韩对政府的感激之情就溢于言表,他买这两条渡船时,县交通局一次性补助他5万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这些年来,县交通局和镇村都很关心他,在汛期天天打电话来问情况,还把气象预报和汛情水情发给他,提醒他安全度汛。

当有人问起韩文新今后的打算,他满怀信心:“至少还能再干5年,到70岁时再看,能干得动就干,实在干不了,一定找个可靠的人把这活传下去,不能让这活断在我手中,不能让乡亲们没船过河。”

孝老爱亲类好人

黎凤林,女,1958年8月出生,勉县老道寺镇侯寨村村民。

在许多人眼中,黎凤林的家庭命运多舛:公公因病瘫痪、丈夫双目失明、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女儿曾因贫辍学。但是,她并没向命运屈服,用倔强与坚强为自己唱响了命运之歌。

1980年,黎凤林从勉县褒城镇嫁到本县老道寺镇侯寨村。丈夫徐俊甫是个孤儿,幼年时被公公婆婆收养。虽然没有亲生父母的血浓于水,但黎凤林感激两位老人对丈夫的养育之恩,尽心孝敬、关爱老人,一家人相处和睦融洽。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公公突发脑溢血,从此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黎凤林任劳任怨,悉心照料,喂饭、按摩、翻身、擦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度过了5年时光,直到2014年4月公公安详的去世,身上也没有长过一次褥疮。公公患病期间,83岁高龄的婆婆,又不慎跌倒住院,黎凤林只好委托邻居帮忙做饭、照料公公,自己则全身心在医院照顾婆婆。为了方便照顾两位老人,婆婆出院后整整1个月,黎凤林没有在床上睡过一觉,累了、困了就在沙发上躺会。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黎凤林用自己的方式阐释了知恩尽孝的涵义。

1981年9月,儿子的出生给这个家带来无尽的喜悦,但仅仅3个月后儿子就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儿子五岁时,夫妻俩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允许范围内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儿。女儿的出生并没有让黎凤林和丈夫放弃患病的儿子,两年后,他们带着儿子前往西安实施了心脏搭桥手术。看着两个孩子健康成长起来,黎凤林和丈夫又开始为儿女憧憬起美好的人生。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但由于给儿子做手术花费巨大,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经济上总显得捉襟见肘。种地收入微薄,黎凤林就每天凌晨4点起床蒸面皮,清早丈夫带上蒸好的面皮走街串巷四处叫卖。把丈夫送出门,黎凤林又开始在家中压面、卖面。就连院子的空地也被他们利用起来用作仓库堆放煤块,空闲时兼顾着做点卖煤、送煤的小生意。夫妻俩不分白天黑夜的忙碌,虽然辛苦,但是相互依靠、相互支撑,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命运仿佛有意要考验这个家庭,1996年,丈夫的眼睛突发病变,经检查确诊为视网膜脱落,黎凤林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和亲朋好友的借款为丈夫做了眼部手术。术后,巨额的债务压在他们身上。为了尽早还清债务,丈夫出院没多久就急着干活挣钱,由于术后恢复不佳,3年后丈夫的视网膜再次脱落!最终导致双目永久性失明……命运像是开了个玩笑,给了这个家庭希望,却又残忍的将它破灭。失明后的丈夫一蹶不振,十分痛苦。黎凤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告诉自己,“不管这个家变成怎样,我都要坚持到底”。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实的爱书写着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

失去了家庭主要劳动力,黎凤林决定外出打工养家。她省吃俭用供两个孩子读书,好不容易供到儿子大学毕业,女儿又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本是件喜事,却让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高兴不起来,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钱再供女儿读书了!捧着录取通知书的女儿放声痛哭,但懂事的她理解这个家的难处,更懂得母亲的不易,她决定去信用社当临时工。每每想到女儿的哭声和眼中的泪水,黎凤林的心就像刀割一样痛。

好在女儿好学上进,工作后先后自学完成了大专、本科学业,并通过考试招录为信用社正式职工。现在,儿子也已经成家立业,一双儿女工作稳定、孝敬父母,黎凤林一家的苦日子总算熬出了头。她常说:“家人的不幸带给我的并非都是痛苦。我的付出,同样得到了回报。我有丈夫的理解和鼓励,有公公婆婆的宽容和体贴,有儿女的关心孝敬,我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黎凤林2014年被评为勉县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