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欢迎来到汉中文明网!
  • 投稿邮箱:tougao@wenminghanzhong.cn
留坝

德治自治和法治“三治融合” 找到乡村治理的留坝答案

来源:中共汉中市委文明办    时间:2019-04-16

4月12日,记者跟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采访团来到留坝,但见城乡环境美丽整洁、乡村社会充满活力,村民精神饱满、和谐有序。

一个只有4.7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如何变得如此“耐看”,还让人留连,几天的采访,我们渐渐找到了答案。

地处秦岭南麓的留坝县,近年来,投资10多亿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围绕全域旅游,连续7年投资4.6亿元,实施“精美留坝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留坝健全德治、自治和法制建设,通过“红黑榜”“德美屋”和“院坝说事会”等多种形式,回答了拿什么“治”和怎么样“治”的问题。

“德美屋”,成为道德标尺

留坝建造的“德美屋”,积攒着孝、善、诚、勤、俭、美六种积分,让人的“穷”与“富”,不能光看票子有多少,更要看精神风貌怎么样。

火烧店镇中西沟村村民刘建华,是村上的“难缠户”,事事爱计较,大多村民不愿与他打交道。

2018年5月20日,在干完活回家的路上,刘建华捡到1000元,本就爱钱如命的他,却把捡钱的事告诉给了村干部,并协助多方打听,将钱归还本人。

刘建华思想的变化,其实是留坝县持续开展美德和红黑榜教育的结果。他说:“村上多次召开院坝说事会,每个月都在德美屋评分,还张榜公布,我要给女儿带个好头”。

当月,刘建华因拾金不昧获得加分,并在典型评选中对他以诚信村民进行表彰。现在,刘建华像换了个人,现在没事就拿起扫帚主动清扫家门前小广场,清理附近垃圾。

目前,该县75个村“德美屋”实现全覆盖,举行道德积分集中兑换活动100多场次,参与群众达2万余人。乡风文明由“虚”变“实”。

“红黑榜”,成为奖惩利器“德屋”,它像一把尺子,时刻考量着老百姓的道德标准。而“红黑榜”,却成了奖惩利器。

两年前,因为不讲卫生,曾经的贫困户周兴春在“我爱我家”活动评比中首登“黑榜”。

当天中午,我们走进马道镇沙坝村五组周兴春家里,回忆起第一次上“黑榜”的经历,女主人赵志琴双手掩面,“都是乡里乡亲的,那咋好意思呢!”

揭丑了,触及到颜面和心灵,就会改变。周兴春享受搬迁补助政策,在原址盖起了新楼房,把房前屋后收拾得整洁干净,卧房床铺叠放整齐,屋里卫生一尘不染。现如今,他家门头悬挂着“卫生模范家庭”小红旗,这“黑”与“红”的转化,正是“红黑榜”的催化作用。

“环境好了,住在这里心情就要舒畅些。”赵志琴说,心情好了,干啥都有劲头,务园子、种中药材和养蜂搞产业,去年收入了5.4万元。

今年3月7日至11日,国务院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副司长何斌,带队到留坝调研。

何斌一行来到周兴春家里,参观完周围环境,房屋居舍,还有主人家流露出的精神风貌,何斌感慨地说:“要是我们农村,每家每户的环境卫生都像这样,那我们的农村环境就不是问题。”“

在留坝的每个村,都有群众自己议定的村规民约,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处罚措施基本一致。对于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都要上“黑榜”,严重者,还要进行“歇帮”处罚。

沙坝村贫困户陈某,老婆残疾,女儿身患小儿麻痹,居住着两间土坯房,2017年被列为“危房改造户”。但是,陈某觉得,建房是帮扶干部和政府的事,等靠要思想特别严重。

陈某为推拖建房上过两次“黑榜”。2017年6月,村上对他实施“歇帮”措施。歇帮就是暂停一切帮扶,停发低保金、残疾人补助金等。 

村上动了真格,陈某连续两个月没有领到补助,心里着急了。于是,他很快腾退了旧宅,在原址建起了新房。并向村委会写出保证,解除“歇帮”书面申请。新房验收合格后,他领到了5万元危房补助和相应补贴。 

通过教育和感化,陈某态度积极,开始参与村上事务。考虑到实情,给他争取到公益性岗位,当上了护林员,每月有500元工资。陈某利用开会时机,还不忘自己护林员职责,经常提醒村民“注意森林防火!”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留坝建立的德美屋、红黑榜、院坝说事会等平台,它们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在脱贫路上出力不小,全县涌现出200多个脱贫攻坚先进典型。

扶贫社,成为乡村振兴好抓手

从2016年8月起,留坝县打造了新型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平台,扶贫社是在村党支部领导下,集生产经营、村务管理、公益服务于一体,不仅成为“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也让村集体经济不再空壳,让乡村振兴有了主心骨。

06.jpg

村民在扶贫社组织下劳动挣工钱

截至2018年底,留坝全县73个扶贫社实现村集体积累320余万元,4000余户群众分红530万元,带动全县贫困户人均增收3900元。

村集体不再“空壳”,村民出工有工钱,年底还能领分红,贫困户不再被动等靠要,而是响应支部号召,呈现长效脱贫好势头。

05.jpg

签订企业与扶贫社帮扶协议

“农村问题还是要农民自己来解决,要明确谁才是乡村治理的主体。”留坝县委书记许秋雯说,扶贫社从制度层面创新村级组织的管理运营模式,集体经济不再空壳。“扶贫社实质就是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农村集体合作社,是党在村一级各项工作的承载主体。”

陕西省政府参事郑梦熊认为,留坝扶贫社模式叫响了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破解农村“有集体无经济”的发展困局,为脱贫攻坚带来新动能,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乡贤,成为教育群众的“活宝”

梭椤村,因有棵3000多年的梭椤树而得名,它是庇荫乡邻、无欲无求的文化象征。

04.jpg

记者在梭椤村采访

我们赶到江口镇梭椤村时,赵红礼、郑登友两位老人正在村委会门前的核桃树下聊天。

01.jpg

梭椤村干部陪赵红礼(左三)郑登友(左二)老人聊天

每当说起现在的生活,赵红礼老人显得十分动情,他举例子打比方,今昔对比,教育村民要学会知足、懂得感恩。

赵红礼老人今年78岁了,他无私耿直的品德有口皆碑。2017年,村委会门前加宽河道,需要砍伐几十棵核桃树。

眼看挂果的核桃树就要被砍掉,协调工作陷入僵局。赵红礼老人带头砍掉了自己栽植的十几棵核桃树,而且不要分文赔偿。

02.jpg

赵红礼老人在看村规民约

有了赵红礼老人的举动,余调志、周荣华、郑登友等老人都纷纷效仿,很快砍掉了自己的树,也不要任何补偿,河道改造工程得以顺利实施。老人们常说,要学习梭椤树精神,多奉献,少索取,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他们是我们村里的活宝!”提起村里几位老人,村支书张秋菊竖起大拇指,显得非常自豪。因为有这样的老人带头,村上公益项目就比别的村争取得多,很多事情也好做。

03.jpg

梭椤树成为梭椤村的文化象征

村上成立的乡贤队伍,开展村规民约、道德讲堂、扶智学堂,邀请赵红礼等老人讲述梭椤树的故事,用生活中的点滴教育群众。如今,这些老人,就像一棵棵梭椤树,成为道德模范的标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梭椤人。

许秋雯说:“我们建立‘德美屋’、公示‘红黑榜’、创新打造‘扶贫社’,开展‘乱象’集中整治和打击违法犯罪等活动。打一套德治、自治和法治‘三治融合’组合拳,找到了乡村治理的有效载体。”(陕西农村报 记者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