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欢迎来到汉中文明网!
  • 投稿邮箱:tougao@wenminghanzhong.cn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1年追梦的乡土文化达人

来源:中共汉中市委文明办    时间:2016-06-01

 ——记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龙江文化站站长闫克元 

41年间,在他的努力下,一个缺人少经费,四处租房的乡镇文化站,破茧重生,如今被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等中央部委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基地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蜚声海内外。 

41年间,在他的精心呵护下,濒临消亡的龙舞技艺被及时发掘、抢救、传承,继而成功申报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所在的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舞之乡 

41年间,从青春少年变成花甲老人,他历经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却始终初心不改,用一腔热忱坚守着农村文化事业,趟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文化事业创新发展之路。 

他就是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龙江文化站站长闫克元,曾先后受到李长春、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活总得有人干—— 甘当基层文化的苦行僧 

上世纪七十年代,高中毕业的闫克元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公社成立电影放映队,有文化又有头脑的闫克元第一个被公社领导看中,每天晚上一个村一个村的演,小孩子幕布前看了还要跑到幕布后边看,大姑娘都挤在身边叽叽喳喳,老风光了,媳妇也是那个时候相中的,61岁的闫克元回想起这段经历还掩不住的笑起来。 

1981年,公社准备从电影放映队抽调人员充实到文化站,消息传开,一听说文化站每人每月才发8元钱的工资,还不到电影放映队工资的三分之一,队里硬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去。作为放映队队长的闫克元站了出来,亏总得有人吃,活总得有人干,还是我来吧! 

接过任务的闫克元觉得肩上的担子重千斤,农村文化工作咋开展呢?经过走访,闫克元很快发现,当时刚刚土地分到户,农民缺乏科学种田知识,进行科普宣传显得尤为重要。闫克元联系市上农技部门要来录像带,到村民小组挨着放。这一招还真管用,原来农村一亩水稻800多斤,当年就达到1100多斤。文化站还组织文艺骨干编排了宣传种植养殖能手的小戏,大家伙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一天比一天高。 

老百姓需要啥,我们文化站就宣传和培训啥!老百姓真正受益了,打心眼里就感激我们!老百姓需要文化,我们就要遍地种文化!闫克元说,和当时许多乡镇文化站一样,龙江文化站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缺少经费,文化活动也火不起来。建个自己的阵地,闫克元做梦都在想这事。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十多年间,龙江文化站从照相、放录像开溜冰场、办舞厅,能干的行业都试了,可是由于没有找准市场定位,全面开花的发展方式带来的只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经历了重重打击,维护文化站运行变的更加艰难。闫克元说,此后20多年里,中国社会历经改革开放大潮,期间,身边不断有人劝说:你真是个死脑筋,守着个破摊摊,一年到头能挣几个钱?”“这年头,看的是谁挣钱多,捣鼓文化就是白费劲!面对种种议论,闫克元坦言当时非常彷徨,对于是否要在农村文化站岗位上坚守下去,自己确实也打过退堂鼓,但每当想到群众对文化的渴求与期盼,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守。 

闫克元深知文化站是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在困难的日子里,为了筹钱修建文化站,闫克元不知在周边的农村、镇上的企业、医院跑了多少遍,还把家里多年喂猪攒下的7000元钱悄悄补贴到了建设上,闫克元妻子杨建英说,为这个事,我俩差点都离了婚!从上世纪80年代初,龙江文化站从租赁柏花村一间糊着报纸墙面的土坯房到2014年投用的新办公楼,30多年间一共修了6次,搬了9次。现如今,看着占地4120平米的五幢办公楼、群众健身广场和文化大舞台旧貌换了新颜,闫克元觉得一切辛劳都没有白费。 

发展要有新路子—— 开辟基层文化产业的试验田 

文化站建好了,但未来要走怎样的发展道路?闫克元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文化站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结合自己的文化优势杀出一条生路。进入2000年,闫克元发展舞龙舞狮的思路逐渐明晰。 

龙江镇地处汉江和褒河交汇处,全镇近一半的村子在汉江和褒河的怀抱中,千百年来这里的老百姓以舞龙舞狮来祈雨求平安。人们用柳条、竹篾编制水龙、用稻草扎制草龙、用长板凳扎板凳龙,庄稼汉子光着膀子舞龙舞狮,祭祀活动让龙江的老老少少练就了一手舞龙、舞狮的绝活。 

受文革破四旧影响,舞龙舞狮的文化传统在龙江濒临消失。祖上留传下来的文化绝活绝对不能丢,我们文化站一定要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闫克元说,进入新世纪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一直没跟上,只要群众有需求,我就要在农村文化战线上坚持下去。 

一次偶然的表演活动让闫克元发现了重大商机2003年,汉中当地一家企业邀请龙江文化站龙舞队进行庆典演出,没想到赢得了满堂喝彩。当接过主办方送上的1000元慰问金后,闫克元更加坚定了文化站的发展方向:在完成公益性表演之余,积极把舞龙舞狮的乡土文化与市场有机结合。就这样,一个以文化站牵头、企业冠名、农民参与的方式组建起的经营性文化团体——飞龙艺术团建立起来了。 

思路一变天地宽。找准了市场定位的龙江文化站一下子翻了身。凭借飞龙艺术团每年公益性演出80多场,经营性演出150多场,文化站的收入逐年提高,从最初的1.5万元,提高到如今的30多万元,现在拥有固定资产800余万元10年间,飞龙艺术团从单一的舞龙发展到彩龙、草龙、板凳龙、挝杆龙等4大类12个品种丰富、形式各异的龙舞系列节目,当地近乎失传的龙舞种类被发掘、继承了下来。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龙江舞龙舞狮俨然成为了汉中响当当的文化名片。2013年,飞龙艺术团到广西南宁参加中国龙舞大赛,获得了二等奖咱小地方的龙也飞向了全国!老闫说,这更让自己找到了自信和坚持下去的信心。文化站有了积累,闫克元想着就用这些资金回报文化事业,给文化骨干添置服装、换置新的道具、给大家伙发点生活补助、帮助各村组建演出队,大家伙越跳越有劲头。 

随着中省市区近年来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再加上文化站自身的节余,龙江文化站于2014年又盖起了全新的办公楼,筹建了图书室、微机室、展览室,购置齐各种设备,各村也建起了文化广场、图书室等,村民们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龙江周营村牌痴徐和平自从学会了舞龙,也戒了,人也变精神多了。村民都说,舞龙和文化活动让大家聚在了一起,现如今都忙着发展生产奔小康呢! 

传承是个大问题—— 愿做群众精神家园的播种者 

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闫克元的不断推动下,龙江镇26个村先后都建起了民间艺术表演队,表演的内容涵盖舞龙、舞狮、社火、彩船、大秧歌、碗碗腔、桄桄戏等十几个种类,演出每年超过600场,村村都建起了乡村大舞台、体育健身广场。在龙江,人们茶余饭后自发参加文化活动,逢年过节举办文化演出更是成为当地农村的新风尚。 

近年来,龙江文化站舞龙舞狮队活跃在汉中的十县一区,表演的范围越来越大,省内的西安、安康等地,省外的广西南宁、四川广元都有他们表演的身影。而更让闫克元想不到的是,龙江文化站的名气不仅传到了北京,还漂洋过海传到韩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第四频道、第六频道、第七频道、第十频道先后对龙江舞龙舞狮进行宣传报道,韩国MDC摄制组还专程来到龙江文化站进行了采访。 

虽然龙江文化站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闫克元考虑最多的还是龙舞传承问题。龙江镇是汉台区学校数量最多的镇,充分利用学校来传承舞龙技艺是闫克元的心愿。在他多方争取呼吁下,2011年至今,龙江高中、中心小学等5所学校先后成立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舞之乡校园特色文化培训基地,编印龙舞传承技艺校本教材,把龙舞文化的种子种在了学生的心田里。当地的小学生、中学生龙舞表演队多次参加全市各类大型演出活动。 

长期奔走在农村,使闫克元对文物保护工作到了痴迷的境地。一次,路过竹林村村委会时,闫克元看见一块1958年周总理亲笔题写的农业丰收先进集体的奖牌竟然被放在杂物堆里,他深感痛心地说,我们一些农村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太可惜了!从此以后,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看见有老宅旧房或施工挖地基,闫克元都会不自觉地过去看一看。 

龙江镇是天下第一驿”—“褒城驿所在地,自古为关中入川途径汉中的必留之地。闫克元坚信,这地下肯定有许多宝贝,闫克元女儿闫红说,父亲有一次和她回家路过一个小桥,发现桥面是个石碑,经过认真查看,父亲硬是自掏腰包5000元把这个石碑搬到了文化站里去。长年的积累使龙江文化站聚集的文物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龙江文化站陈列馆已经有320件文化文物和23件碑刻作品,其中不乏汉代和清代的文物珍品。 

除了文物的保护,闫克元还十分重视民间老艺人技艺的传承。近年来,他先后130余次登门拜访当地50多名制作龙舞道具、表演龙舞技艺的老人,通过老人的口述,以录音、录像、拍照、记述等形式,整理出大量资料,撰写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舞之乡论证及研究报告,通过展览、展示、培训等形式,将传统龙舞技艺弘扬和传播到了省内外。 

在基层文化站呆的时间长了,闫克元和群众的感情更加深厚,他说,每当看到文化演出时,年老的村民拄着拐杖来看,走不了的让家人用架子车拉着来看,男女老少那股兴奋劲和散场时久久不愿离去的场景,自己就觉得一生的付出都值了!现如今,闫克元最大的心愿是只要群众需要自己,需要文化,自己就一直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