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县:“细微之处”大美焕然
汉中文明网讯- 森林覆盖率高达92.03%的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素有“绿色宝库”“天然氧吧”的美誉。近年来,留坝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细微之处”找准乡村建设的着力点、切入点,抓住“小切口”,实现“大变化”,深挖自身优势,凸显乡村特色,走出一条绿水青山秀美、人居环境优美、群众生活甜美的“大美焕然”之路,有效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践行“两山论”走好生态路
走进留坝县火烧店镇烧房坝村食用菌基地,被清理出来的废旧地膜有序地堆放在一旁,正准备运送至回收点进行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留坝县大力推进废弃农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2024年,留坝县地膜回收率84.6%以上,食用菌、设施蔬菜、水稻育秧棚膜回收率100%。化肥使用也是如此,每亩底肥30公斤、分蘖肥10公斤、拔节孕穗肥10公斤……翻开火烧店镇中西沟村“购米包地”生态水稻种植示范区的化肥定额施肥方案,清晰标注了水稻生长各阶段的最高限量标准。2024年,留坝县农用化肥使用量较上年下降1.02%,农药使用量较上年减少1.45%,兽用抗菌药使用较上年度降低46%。

留坝县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纳入村规民约管理,推动形成“特色在生态、优势在生态、出路在生态”的发展共识。全面落实河(湖)长、林(山)长、田长、路长制,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效,强化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保障,增强秦岭生态系统功能,为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衍条件。2024年7月,留坝县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在褒河支流上南河、西沟河开展鱼类调查时,发现了水质指示物种——尖头大吻鱥,这一发现填补了尖头大吻鱥在陕西秦岭地区分布的空白。

江口镇青岗坪村的夫妻树,是一棵树龄已逾1100年的古银杏树,从地上一米左右便一分为二同时生长两棵树干;武关驿镇河口村则有一棵1350年古银杏树……留坝县挂牌认定古树名木36株,其中特级古13株、一级6株、二级9株、三级8株,通过“一树一档”“一树一策”等保护措施,让每一棵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留坝县既是秦岭生态保护限制开发区,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脱贫攻坚初期,留坝县委、县政府就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两山论”为指导,关停数百家工矿企业,放弃发电厂等重大资源型项目,实现“零工业、零排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张磊说,“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生态强县,留坝县的生态发展之路将坚定地走下去。”
“微规划”扮靓村容村貌
冬日清晨,暖阳映照,漫步在武关驿镇河口村,目之所及,村容整洁、院落干净,民居房后有树,庭前有花,处处展现乡村建设新成果。“我们村子能有现在这样好的人居环境,主要还得益于《留坝县村容村貌提升导则》的指导。”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周晓明说。

在几年前,河口村各种危房、断壁残垣杂乱无章,既不美观,也不安全;还有一些圈舍,夏天的时候总是散发出臭味,村民们意见比较大。村“两委”带领村民在提升村容村貌方面进行过不断摸索,付出了不少努力,可总是因为缺乏科学规划而事倍功半,效果不尽人意。
2022年,按照“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和“五净九无一规范”要求,留坝县编制了《留坝县村容村貌提升导则》,在规划布局上坚守乡村本色,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传承,功能价值上关注多元业态,设计了5类村庄规划和3种村庄风貌控制标准,具体提出整村布局的“八清一改”、动员全县群众积极参与整户庭院“扫干净、摆整齐、无污水、美起来”活动。
“过去,我们想要在乡村建设中融入栈道文化,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一些施工项目出现了反复,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也影响了村民的信心和热情。”周晓明说。2022年,河口村按照导则提倡的建设内容对村庄风貌进行了提升。没有围墙的村史馆、栈道微景观生动再现了“栈道”的历史符号,把河口独特的历史文化“留下来”。村委会旁的荒河滩,打造成为“中国栈道渔村”,建成文川古道游客接待中心、乡村大食堂、文化长廊、星空玻璃房、景观荷塘等设施,集体闲置的资产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结合非遗文化,精心打造篾匠坊、豆腐坊、花坊、大鲵坊、晒秋坊5个“共富工坊”,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全村“净美庭院”创建率达95.5%。

《导则》要求,编制乡村规划,要突出农民主体。截至2024年,留坝县农民群众纷纷围绕村庄规划提供的建议,共被采纳268条。
“我们可以在这挂个‘村民议事厅’的牌子。”“我觉得可以把路边防护墙做成记忆墙。”……在江口镇梭椤村议事会上,乡亲们围聚在梭椤树下,各抒己见,对村里村容村貌提升查遗补缺。正是由于村民的积极参与,在提升村容村貌过程中,梭椤村卡通形象的千年梭椤树被搬上墙面,还配上了文字解说,“舞彩船、扭秧歌、舞狮”等民俗文化和村歌《梭椤树下是我家》也以墙绘形式展示出来,梭椤树挂上了“梭椤树下议事”牌子,牛皮箱子、老电视和闲置农具摆上了展览架,个别农户延伸到村道的厨房排污管周围种上了藤本植物遮掩,废轮胎秒变厨房换气扇的“新衣裳”……

有了《导则》的指引,按照“一村一景、一户一品”定位,留坝县先后布局修编了66个村的村庄空间规划,改变大拆大建的发展思路,尽量不拆房、不劈山、不填塘、不砍树,凸显乡村元素、保留乡土气息,因地制宜保护传统建筑、历史文化村落,传承乡村特色风貌,推进“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到了2024年6月,针对村容村貌提升存在的一些问题短板,留坝县又发布了《留坝县村容村貌提升导则二》,明确了10个方面提倡类和不提倡两类建设导向,构建留坝村容村貌的实用标准体系,规范指导全县推进净美庭院、净美村庄、净美乡村建设,全县农村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和农村污水、垃圾有效治理村均达100%,实现全域“净、美、绿”。
“微改造”打造匠心小景
干枯的树枝、成堆的木柴经巧妙排列组合后,被赋予了新的审美内涵与乡村韵味。江口镇青岗坪村民通过景观改造,将木柴堆砌成别具一格的柴艺景观,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解决了木柴乱堆乱放的问题,成了游客与居民的拍照“打卡地”。

留坝县在推进乡村建设时,要求村容村貌提升过程中要秉持匠心、注重细节,多花心思少花钱、微改造、精提升,秉持“就地取材、旧物利用”的理念,不大拆大建,不盲目复制,发动返乡大学生、年轻干部和有创意的村民参与其中,边角地块、房前屋后、街头巷尾,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农村小角落,被一番精心改造后,变身艺术的墙垛;破轮胎、旧水缸、碎砖瓦、老照片,这些几近废弃的物品变身为“宝贝”,被融入创作当中,各村的历史人文特色就通过这样一种别样的方式被保存了下来,留住了浓浓的乡愁。
为了持续激发群众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留坝县推行有奖赛事机制,先后举办了两届“和美乡村创新创意大赛”,将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和户下庭院经济业态作为竞赛作品,拿出414万元奖励27个村、“十佳创新创意点”和484户示范农户,培优树先、批次推进。
在机制激励下,沙坝村村民经“微改造”打造出“朝花夕拾”“山水人家”等有颜值、有内涵的院落,形成以“花境沙坝”为主题的鲜明特色景观。同样,火烧店镇中西沟村因地制宜打造形象墙、花墙、艺术橱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留侯镇桃园铺村将杂草丛生的死水塘建成可供村民休闲游玩的“桃园广场”;玉皇庙镇娘娘庙村将废弃的候车亭“微改造”成开放式图书亭,给孩子们创造了学习的好去处……截至目前,全县先后塑造了瓶罐花卉景观、磨上开花、向阳花谷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微景观”300余处,展现出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交织融合的乡村美。

村庄环境好了、颜值提了,吸引孙策、谭悦等能人相继返乡,将民宿与美学相结合,将旅游与文化融合,打造出“田园观光+民宿”“读书+民宿”“原乡生活体验+民宿”“中式园林+民宿”等不同特色主题的民宿,成为村民专属IP,实现“一户一设计、一房一梦想”。初遇鲵、道班宿、秦岭宿集、溪谷·九渡等特色民宿持续火爆,旅游旺季“一房难求”,年营业额突破1.2亿元,带动创业就业1700余人、户均增收3500余元。
山水相融,处处皆景。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和美乡村,犹如明珠镶嵌于山河之间,一幅幅“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徐徐铺展开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乡村建设工作,以更坚定的步伐、更务实的举措,推动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更大成效。”留坝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田晓敏说。( 留坝县生态环境局)
责编:皇甫喜 编辑: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