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县玉皇庙镇:薪火相传 传统社火焕发新活力
汉中文明网讯(通讯员 玉皇庙镇 危东海)“戴着面具走在前面引导着狮子的是笑火神……”
“一定要掌握这个基本动作,不然狮子不灵动……” 在玉皇庙镇“村晚”活动现场,狮子坝地社火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包胜武正在为前来学习体验非遗文化的返乡大学生们、“10后”们讲解着舞狮的演绎技巧以及背后的文化。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这门技艺,那个时候经常和家里的长辈们一起外出表演,留坝周边很多地方都去过……”年近60岁的包胜武回忆儿时往事时,便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演出当天,远近村落的村民们都会赶来观看,现场锣鼓喧天,热闹得很,年味一下子来了。” 据了解,玉皇庙镇狮子坝地社火起源于晚清,于2010年被列入汉中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地方民间艺术的独特产物,狮子坝地社火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狮子坝的社火表演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共有16人,其中年龄最小的18岁。 返乡大学生李金凤也在学习舞狮,只见他与队友紧密配合,双手稳稳地握住狮头,灵活地扭动身躯,带动着狮头做出各种俏皮的动作,狮头时而昂首怒目,时而低头轻嗅,将狮子顾盼、咆哮的神态模仿得惟妙惟肖。“对我来说,舞狮的挑战性很强,非常考验体力,但我觉得很有趣,看得人热血沸腾。”李金凤自豪地说:“后面我也会借助寒暑假的时间,学习更多舞狮的演出技巧,为家乡的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留坝县不断加强乡村文化氛围营造,在县镇举办的各类文艺活动中,都有着他们的身影,狮子坝地社火逐渐成为当地群众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民俗仪式。随着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五个一”工程的实施,以包胜武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演绎着新时代的“地社火”,玉皇庙镇还培育了以包春梅为代表的“高素质职业农民”编织手工艺品,招募了以徐超为代表的“新村民”返乡经营民宿,全镇共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61人、招募“新村民”6人、挖掘“非遗”传承人19人。 未来,玉皇庙镇将深入挖掘本土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培养一批致力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创作者与传播者,让乡村文化活起来、兴起来、热起来,让更多以狮子坝地社火为代表的乡村非遗逐步走向更大的舞台,向更多人展现古老民间艺术的魅力。
责编:皇甫喜 编辑: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