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欢迎来到汉中文明网!
  • 投稿邮箱:tougao@wenminghanzhong.cn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头条>
头条

潮涌天汉千帆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

来源:汉中日报    时间:2024-07-29
640 (2).jpg

潮涌天汉千帆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

7月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缓缓升起,从佛坪熊猫谷到宁强汉水源,从留坝张良庙到南郑龙头山,渐次披上霞光。

此时的天汉大地,满目繁茂,万物并秀。

640 (1).png

▲汉中生态城市美好蓝图加速向生动实景转变。这是美丽的市中心城区一江两岸。    本报记者 任悦 摄

特殊的时间节点,总会勾起人们厚重而难忘的记忆,给人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进的力量。

时间再次回到一年前的这个难忘时刻——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就历史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发挥博物馆作用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湿地资源保护、生态公园建设等提出重要要求,就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努力建设生态城市等提出殷切希望,对让汉中的父老乡亲工作好、生活好、家庭幸福给予深厚关怀。

念兹在兹,厚望如山。总书记期望着山水常绿,也牵挂着万家欢笑;谋划着百业兴旺,也嘱托着使命担当。勤劳质朴的天汉儿女,始终把领袖谆谆教诲放在心上,方向明,信念坚,在2.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满怀豪情奋进新的征程。

时隔整整一年,从去岁到今昔,这一段回味无穷的精彩时光,因为有了习近平总书记谋篇布局、把舵定向,因为有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因为有了全市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感恩奋进,汉中凝聚起了奋力前行的磅礴力量,激荡出勇毅笃行的豪情壮志,把生态城市建设作为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内化转化的重要遵循,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美好蓝图转化为天汉大地生动实景。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一个区域的发展,一切奋发进取的行动都源于精神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时指出“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为汉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标定了历史方位、奋斗坐标和实践路径,向汉中发出了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进军号。

汉中有了见事早、行动快、驾驭全局的“汉中部署”——

从市委全会,到市委常委会会议;从机关单位,到城镇农村;从企业厂房,到学校课堂……一年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从未止步,从未松懈。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

一个崭新战略目标、七项战略任务分解、五项重点工作安排、五个新标杆、三步走要求……宏伟的事业需要美好的愿景凝聚人心、科学的战略指引方向,市委、市政府把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同谋划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系统形成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思路、实践路径、奋斗目标,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切实推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汉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汉中有了方向明、措施实、力度空前的“汉中行动”——

聚力打造装备制造、现代材料、文化旅游、绿色能源、特色农业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谋划“一江三山多廊道、两轴五区多组团”总体布局,系统集成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政策体系……

汉中坚持以全局视野高点规划布局、夯实四梁八柱,以系统思维完善政策体系、绘制施工图表,以党的建设团结各方力量、聚合发展之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发展新赛道不断开辟、区域竞争优势不断凸显。

在空中,汉中机场已开通飞往国内11个城市的8条航线,全国首个联营货站在汉中机场正式揭牌成立,张开双翼的汉中飞出了新的“城市朋友圈”;在地面,“汉西欧”中亚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营,“两仓”正式获批投用,汉中柑橘、汉中大米等绿色“汉”字品牌踏上了丝路之旅;在水里,从汉江源头的生态保护,到“一江两岸”幸福园的打造,再到黄金峡水利枢纽投入使用,“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担当也让汉中加快了融入西安都市圈的步伐。

汉中有了底气足、视野宽、统筹兼顾的“汉中作为”——

从去年夏天到今年夏天,从中心城区到偏远县镇,汉中主动“出击”、北上东进,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地的招商推介会上,哪里有投资意向、哪里有项目信息,汉中就奔向哪里,全市招商干部孜孜不倦地推介,让越来越多的资金、项目、企业落地汉中,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生态城市名片日益响亮。

建设工地里,机器轰鸣、吊臂起降,一线工人争分夺秒抢工期抓进度;生产车间里,灯火通明,流水作业线上机器之间有条不紊地“交流”;农业园区里,系统集成、远程操作,“坐在办公室种田”的梦想就此实现……随着“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的不断提高,255个市级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一线也成了汉中建设生态城市靓丽的风景线。

推出“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事项129项和“一业一证”改革行业65个,设立政务服务“办不成事”专窗,在全省首创推出“镇街村居联审联办”模式,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审批协同服务……汉中高质量完成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和突破年活动既定任务,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一年来的感恩奋进,一年来的逐梦前行,如同那汉江滔滔江水奔腾而过,百舸争流、勇往直前!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是更丰富的物质财富和高品质的精神财富、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也包括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更适宜的人居环境。

一年前,总书记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牢牢抓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汉中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要求。

一年来,我市始终紧扣生态城市建设战略目标担当实干、砥砺奋进,奋力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居民高品质生活与环境高水平保护的统一。

清晨,奔跑在天汉湿地公园的葱郁之间,望着奔流不息的汉江如玉带般穿城而过,听着鸟鸣悠悠,整座城市在晨曦中灵动了起来。

午后,漫步在宁强县汉水源头,俊秀葱郁的山岭之间,一泓清泉顺势而下,奔流向东,轻轻掬起一捧,清冽甘甜,一扫困倦。

傍晚,夜宿在留坝县民宿,空谷幽幽,低头是山花烂漫,抬头有浩渺星河,古朴静谧与山野浑然天成,眼及之处,皆是风景。

清风徐徐,芳草茵茵,人在景中,景在城中。时间赋予了汉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绿色底蕴,时代赋予了汉中坚定生态城市建设的信心和路径。

看,复绿增绿。

坚持不懈植绿造绿、养绿护绿,是建设生态家园的有力体现,也是推动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动缩影。

1.5万亩森林抚育、1.7万亩水源涵养林建设、24.02万亩秦岭中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一年来,汉中坚持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管山、智慧控山,统筹推进秦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持续抓好守绿、护绿、增绿,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切实守牢生态城市建设绿色本底。 

——狠抓生态修复治理,坚决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要求,全面完成4个秦岭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和汉江流域20座尾矿库综合治理,关闭退出各类矿山22座,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

——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工作,持续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做深做实林长制,系统开展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大森林资源监管,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58.12万亩,开展巡林护林7.25万次。

——系统推进城市水系、水体、岸线、湿地修复,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96%、41.81%。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材,新建民用建筑设计和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占比分别达93%和34%。

如今,行走在天汉大地,入眼皆是绿。

在留坝,森林覆盖率达92.03%,获得“绿色宝库”“天然氧吧”之美誉;在城固,城区道路绿化覆盖面积77.44万平方米、绿化普及率97.1%;在镇巴,49.6万亩林海茫茫,翠竹遮天蔽日,是国内同类竹林分布最为集中、面积最大的木竹林,居全国之首……

生态空间质量稳中向好,也让汉中生态之美日益彰显。

听,鸟鸣悠悠。

鸟是反映生态环境的晴雨表,也是最好的“环评师”。

每到冬季,在一江两岸湿地公园,会迎来一群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迁徙来越冬的候鸟——红嘴鸥。时而轻盈地掠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时而急速地冲向天空,自由翱翔,让原本静谧的江面变得热闹起来。

随着生态越来越好,来到汉中栖息越冬的红嘴鸥由2008年的十几只发展到如今的数千只,其数量和种群呈逐年递增趋势。

这赏心悦目的背后,饱含着汉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与付出。

从综合施策护碧水,到齐心协力保蓝天,再到源头管控守净土,汉中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优良水体占比10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64天,突发性环境事件连续3年保持“零纪录”。

尤其是,随着《汉中市湿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掀起了推进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的高潮。

湿地日常巡查监测成为了常态化,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小微湿地保护监测、生态围栏建设等项目不断加持,汉中湿地面积达到了392.74平方千米,发现记录湿地动植物112科557种。

现如今,每年超过6万只候鸟到湿地公园进行补给停留。“不用远行,家门口就是风景”成了汉中市民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品,人水和谐。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之基。

在汉江上游的天汉湿地公园,联通湿地与汉江主河道的首条鱼类洄游通道刚刚竣工,实现了翻板闸上下游鱼类互通。河道内举办的水上赛事,打开了人水相亲的窗口。

在宁强玉带河,“羌风汉韵 梦回宁强”印象羌城水上夜游活动顺利启航,在响彻汉源夜空的歌声中,邀约四海亲朋、八方来客共聚大美羌城。

在汉江勉县段,随着发令枪响,一艘艘整齐的龙舟犹如利箭脱弦,破浪前行,鼓声、喊声、掌声响彻汉江河畔,展现了依水而生、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水生态文明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人水和谐共生的背后,饱含着汉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与付出。

一年来,汉中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争取增发国债资金13.33亿元,资金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用水总量15.69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低15.2%;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82.12%,汉江汉中段生态流量全年达标。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我市水质改善幅度居全国第5位、全省第1位,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从一域到全局,天汉大地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绿色本底更加巩固、更加夺目。水清岸绿、堤固城安、人水相亲的市民“幸福园”,正魅力无限地展示在世人眼前。

2021年汉中市GEP达2913.25亿元,是当年GDP的1.65倍。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7个、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和活力从何而来?

一项项突破,一次次跨越,一份份成绩,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汉中全方位落地落实的结果。汉中答卷对标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生态强市战略,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忠诚看齐的政治自觉。

这是一份关乎速度的答卷——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2:37.2:46.6,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提升到46.7%,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2.1%,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呈现出由“高速”发展逐步向“高质量”发展的态势。

主导产业加速转型。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去年以来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58户,航空经开区荣获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装备制造、现代材料产值分别增长6.8%和3.3%,主导产业聚集度达68%。2023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30%、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新兴产业起势见效。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扩规提质工程,建成陕南最大且唯一具备A级认证的核心数据机房,成功创建为国家千兆城市。陕西沙河、陕西佛坪2个抽蓄电站获得核准并开工建设,进度居全省第一。国家级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有序推进。2023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4.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4.9%,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7%,居全省第三。

这是一份关于质量的答卷——

做强特色农业。全力打造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五个农业”,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有机农业面积、稻渔综合种养规模稳居全省第一,以茶、药、菌为主的三大全省单项冠军产业产量持续增长,认证地标品牌32个,总量稳居全省第一序列。洋县、留坝县跻身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西乡县、宁强县、镇巴县入选全国重点产茶县域,南郑区获评国家级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略阳县被授予全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

做大绿色工业。聚力打造装备制造、现代材料、能源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谋划实施产业链项目26个,总投资123.16亿元。陕钢集团中厚板、德容航空智能制造基地等一批标志性重点项目建成投产,4户企业跻身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创建14个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今年一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7%,居全省第三。

深化文旅融合。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市博物馆建成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成投用,推进文旅商交体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上半年,预计接待游客3165.35万人次,同比增长18.01%,实现旅游收入199.55亿元,同比增长18.44%。加强非遗活化传承,创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打造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县(镇、街区)8个。

这是一份关于创新的答卷——

创新格局初步形成。建成秦创原总窗口汉中离岸创新中心、汉中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汉中网络分平台、秦创原总窗口协同创新基地等,县区、市级园区秦创原分中心实现全覆盖,新建科创孵化平台15个,初步形成“两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多园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创新主体量质齐升。加大创新主体培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9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37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5家,分别同比增长19%、54.3%、50%。获批省级创新药物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等省级科创平台19个。新增省级高新区2家,总量达到4家,居全省第一梯队。

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三项改革”稳步推进,全市1773项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279项科技成果成功转移转化,5项成果转化项目获得秦创原总窗口“春种基金”支持,成立5家产业化公司,2023年完成技术交易合同登记额22亿元,同比增长66%。汉中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2年居全省地市第二、第一。累计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5项,其中二等奖7项,创历史新高。

创新生态不断优化。纵深推进“天汉英才”计划,创新开展“火种计划”,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967人、创建市级专家工作站30家。做优科技人才服务,培育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6个、新双创队伍103个、科技经纪人223人。

绿色是天汉大地最动人的风景,更是汉中高质量发展最亮眼的底色。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汉中始终聚焦两山转化,探索凝聚“四力”,做好“点绿成金”文章。

——坚持政府主导,构建“两山两化”转化力

从制度设计发力、从资源集中破题、从保障体系拓展,构建生态资源资产的高效推进链,完善以生态产品价值保值增值为目标的监管体系,持续健全“两山两化”全方位服务体系,为生态产品价值的持续实现、加速增值提供保障。

——着眼社会参与,形成“两山两化”聚合力

鼓励农户参与促共富,突出企业主体强转化,引导公众参与优生态,形成全社会参与共治新格局,统筹提升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实现从“靠山吃山”向“养山富山”转变。

——注重市场运作,激发“两山两化”创新力

聚焦生态资源资本化,聚优财政政策精准化,聚力生态产品金融化,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等“八位一体”投融资模式,变“活物”为“活钱”,变“资本”为“股本”。全省首笔“两山贷“

“高标准农田贷”“富民贷”“茶叶兴农贷”落地汉中,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山资源公司”市县全覆盖。

——突出制度赋能,提升“两山两化”保障力

构建资源集约利用优先制度,建立生态资源组织运营机制,完善价值转化政策制度体系,形成更加有利于“两山”转化的财政、税收、土地、投融资等政策制度体系,推动生态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生态资产的优化利用,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留坝县两山转化探索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立足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汉中正在绿色、低碳、美丽的高质量发展大道上奋力前行。

宜居、宜游,是一座城市追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时亲切地对大家说,这次来,看到这里发展变化很大,城市井然有序,很欣慰。

一年后,汉中城更美了,路更宽了,天更蓝了……市民的幸福感与自豪感更足了。

大美汉中,如一颗熠熠闪亮的明珠,镶嵌在汉江之畔、秦巴之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令人振奋。

这背后,是汉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聚焦教育、医疗、就业、文化、人居环境等民生所需,着眼生态文明、交通出行、安全发展等民生所盼,大气魄、大手笔推进城市更新,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丰富服务业态的成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我市紧紧围绕构筑新时代井然有序的幸福城市,外修“颜值”、内塑“气质”,推动城市品位和人文精神相得益彰。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作为首要目标,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下大力气打通堵点、化解难点、纾解痛点,生态城市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新建市政燃气管网39.03公里,新建口袋公园13个、增绿52.3万平方米,拓宽改造、打通城市断头路和新建道路29条,维修路灯6970盏次、整治市容乱象6.1万余次、建成日间照料中心294个……一项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一个个民生工程落地见效,一件件民生实事温暖人心,民生愿景加速成为幸福实景,中心城区品质也持续提升。

看就业。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培育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73个。202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82万人,今年一季度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列全省第一和第四。

看医疗。稳步推进医疗服务扩容下沉,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群众满意率达到90.12%,累计建设健康机关等7类健康细胞3000余个、健康家庭40余万户。

看教育。全市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省级评估,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占比92.5%,有需求学生校内午餐午休服务率达到100%。

看交通。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296597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74%。S27洋镇高速项目已取得土地预审、项目选址等22项前期手续。G5京昆高速扩容汉中段项目成功进入交通运输部“十四五”规划储备项目。

看一老一小。建成培育托育机构112所,提供托位1.1万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3.4个;建成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07个、养老服务设施1915个,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44张,位居全省第一。

看兜底。今年以来累计保障、认定各类对象56.2万人次,发放救助补助资金6.6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

抬头见绿,出门见景,5分钟到超市,10分钟到医院,15分钟到学校,舒适便民的环境能就近满足每一位居民上学、购物、就医、健身娱乐等需求。一座生存压力小、发展机遇多、社会事业保全的生态之城跃然崛起。

文旅体品牌塑造出城市个性。

3月,2024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盛大启幕,12条精品观花线路让游客如痴如醉。

4月,甲辰(2024)年祭祀古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大典举行,缅怀先贤的同时,张骞文化、张骞精神也对外广泛传播。

5月,“心随帆动·相约汉中”2024“五一”帆船展示活动游人如织,成为全市深化体旅融合、丰富旅游体验、开拓消费新场景的一次积极探索。

……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汉中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紧扣旅游业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按照“顶层设计、引领未来”的理念,制定《汉中市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实施方案》,在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全市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展现新画卷。出台赛事经济、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和《体旅融合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持续推进赛事进景区、商圈、街区,切实让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近年来,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处、国家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处,建成3A级景区6处,8个露营项目入选全省十佳自驾游目的地,我市被中国旅游车船协会自驾游与露营房车分会授予“《自驾游目的地等级划分》行业标准试点验证城市”。新建成多功能运动场地7个,累计举办群众赛事活动74场次,“三进”赛事已开展27场次。特别是2024年中国桨板超级联赛(汉中站),带动餐饮、住宿、游购等直接经济效益约300万元。

此外,汉中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扎实推进“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建成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指标连续5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实施文化传播交流工程,陕西形象宣传片之朱鹮《一片羽》亮相中国——中亚峰会,汉中海外社交平台矩阵粉丝量达20余万、位居全省第二,连续3年荣登中国地级市传播热度百强榜。

擦亮“金字招牌”,引来八方客。

仅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3165.35万人次、旅游收入199.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01%、18.44%。文旅产业已成为汉中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汉中也成为全省重点打造的三大旅游板块之一。

高品质的城市更需要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对于汉中,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社会治安持续向好,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公众安全感持续提升,是生态城市长治久安之基。

为此,我市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持续用力:

平安汉中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管控全面加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市治安案件查处数、刑事案件破案数同比分别上升5.6%、33.3%。2023年度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满意度达99.27%,居全省第二。

社会矛盾有效化解。建立信访联治、矛盾联调、工作联动机制,有效提升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水平,南郑区黄官人民法庭“四种时态”等7个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创新工作法入选全省“枫桥式工作法”。2023年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9.28%,居全省第二。

安全生产常抓不懈。紧盯重点时段、重点领域,纵深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0%、66.7%,食品安全社会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这一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切实将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转化为生态城市创建的“责任清单”,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工作重心落到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上,真正以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迸发出城市治理的活力和创造力。

从改造公厕,到整治背街小巷环境,再到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从细处着手,打通堵点、理顺机制,得到了市民的大力点赞。

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出台了促进社会文明、加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防治大气污染等相关规定,形成了常态机制,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物联感知”“智慧出行”等一系列智慧应用的出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运用,提高了城市运转效率,增加了生态城市的智慧底色。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谱写着赶超发展的新篇章;一个个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落地建设,传递着铿锵奋进的足音;一处处见缝插针的小游园,体现着城市生活的温度……如今的汉中,处处跃动着生态城市建设的生花妙笔,日臻完善的城市功能更让汉中群众幸福感倍增。

山高愈前行,梦好起宏图。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

盛夏时节,一江两岸生机盎然。

实践充分证明:这些年来汉中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最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汉中发展把关定向、谋篇布局。

实践充分证明:这些年来汉中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专业化能力,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实践充分证明:这些年来汉中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离不开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实干担当,离不开321万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扎扎实实抓落实。只要全市上下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矛盾面前不躲闪,困难面前不退缩,就一定能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一年,既是重要节点,更是新的开始。

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将紧密围绕生态城市建设美好蓝图,始终保持担当实干的士气、勇气、锐气、底气,以更加完善的制度机制、更加过硬的能力担当、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继续创新、继续发展、继续深入。

殷殷嘱托,绵绵厚望,牢记心间,化为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上一个夏天到这一个夏天,汉中有付出、也有收获,有宏伟蓝图指引的汉中,风景无限。

从这一个夏天到下一个夏天,汉中有信心、也有干劲,有坚定奋斗目标的汉中,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