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欢迎来到汉中文明网!
  • 投稿邮箱:tougao@wenminghanzhong.cn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资料中心

汉中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来源:中共汉中市委文明办    时间:2022-07-11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开拓新局的重要举措,是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重要改革,是新形势下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我市自2018年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在坚定群众信仰信念、融洽党群干群关系、提升群众精神风貌、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明确要求、巩固成果,推动全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走深做实、取得实效,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21〕43号)、《省委宣传部关于转发〈2022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陕宣字〔2022〕46号)和《省委文明办关于印发〈全面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文明办发〔2022〕1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主题,紧扣“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以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为标志,筑牢城乡基层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广泛动员和激励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奋力谱写汉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重点任务

1.着力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上下功夫

紧紧抓牢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这个首要政治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把讲理论和讲政策、讲道理和讲故事、讲“国之大者”和讲群众利益关切结合起来,引导人们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实践伟力,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壮大宣讲队伍,发挥党员干部、专家学者作用,运用方言土语、地方文艺、“大喇叭”等多种方式,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活动,让群众在春风化雨中感受理论的温度、思想的魅力。要注重群众体验,把理论课堂搬到群众生产生活现场,增强宣讲的感染力。要丰富内容供给,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组织编写乡土教材、宣讲教案,制作宣讲课程、公益广告、短视频等,满足群众学理论用理论的多样化需求。

2.着力在做实思想政治工作上下功夫

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履行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因地制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培育群众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依托社区党建、综治等网格资源,按照人口规模和居住状况,构建文明实践网格,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重点加强对老年人、留守和困境儿童、残疾人、生活困难人员等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性开展上门慰问、关心关爱。对存在思想困惑、精神困扰的群众,点对点开展宣教帮教,引导他们参加寓教于乐的文明实践活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挥各级文明网、“文明汉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阵地作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用主流思想舆论凝聚网民,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3.着力在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上下功夫

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唱响主旋律。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把榜样力量转化为广大群众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持续加强移风易俗,用好“一约五会”,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破除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培育文明习惯、法制意识、科学理念,推动形成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新风尚。

4.着力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上下功夫

紧扣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整合调配县域内各种资源力量,增强文化服务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提高文化供给的精准化、便捷化水平,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要丰富精神文化供给,经常性组织优秀电影播映、文艺汇演、广场舞、体育比赛、技能培训、法治宣传、科学普及等活动,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主题活动,让人们在文化熏陶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提升精神风貌。

5.着力在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正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入的增长点和动力来源。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给城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内在精神动力,使精神文明建设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有“颜值”,又有“气质”。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凝聚作用和志愿服务的带动效应,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社区、文明镇村等创建活动。特别是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全方位加强社会文明“细胞”建设。

6.着力在建强用好志愿者服务队伍上下功夫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体力量是志愿者,突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价值引领,精准把握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性质和内涵,彰显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发挥好志愿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力军”作用。要招募有觉悟、有热情的志愿者,加强全员培训和动态管理,让志愿者掌握文明实践工作目标、内容和要求,引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文明实践。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建立志愿服务政策扶持、激励保障制度,开展星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评定工作,用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经验,加快形成应急志愿服务体系,提升应急组织动员、专业救助、支援保障能力。

7.着力在精心打造志愿服务项目上下功夫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关键在实施项目化推进。要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政务服务改革、基层社会治理等党委和政府重点任务,围绕“服务老、养育小、让中青年发展好”等群众最现实关切,打造务实管用的志愿服务项目,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要广泛深入群众,进万家门、知万民情,按需分类,组建群众喜欢、百姓期盼的项目,开展精准服务,形成需求收集、追踪处理、回访评价为一体的项目评估模式和“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倡导互助式志愿服务,组织群众亲帮亲、邻帮邻,从举手之劳小事做起,把关怀和温暖送进百姓心坎。

8.着力在组织群众发挥主体作用上下功夫

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针对农村(社区)群众年龄和文化结构,摸清把准群众的口味和喜好,紧紧抓住“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到哪里”的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让群众当“主角”,让农村(社区)成“舞台”,让志愿者成“服务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群众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思想素质、文明修养。

9.着力在整合资源要素上下功夫

基层阵地资源是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基层支撑,要在机构、人员、设施等权属不变情况下,根据文明实践活动需要和基层群众需求,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共享使用,提高县域阵地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益。要激活闲置资源,打通封闭资源,打破各类阵地资源自成一体、封闭运行状态,打造文明实践综合体,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整合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楷模馆、科技馆、村史馆等阵地设施,汇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场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统筹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五老”人员、公益人士等各方面力量,打破部门利益和条块分割,提高公共资源综合使用效益。

10.着力在创新工作方法路径上下功夫

要积极学习借鉴前期试点工作的先进经验,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注重以制度机制创新激发活力、提升效能,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现时代特点、符合人民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梳理前期试点工作问题和不足,针对短板弱项创新施策、对症下药,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质增效、发挥更大作用。要融通网络资源,将县级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汉中学习平台等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平台资源,推动平台、终端、渠道互联互通,阵地、内容、人员相互融合,网上网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工作举措

(一)全面完成阵地建设

2022年9月底前,各县(区)均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志愿服务中心(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挂牌),所辖镇(街道)均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志愿服务队,行政村(社区)均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志愿服务分队。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五有”标准,突出阵地标识、组织框架、工作制度、理论宣讲、实践展示,突出文明实践讲堂、理论宣讲室、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点打造,突出展览室、村史馆、文化舞台、家风广场整合,每个县(区)高标准建成5个文明实践示范所、10个文明实践示范站,以点带面带动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全面提升。

(二)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各县(区)党委要充分履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主体责任。县(区)委书记或专职副书记担任中心主任和志愿服务总队长,每季度至少1次到中心调研指导活动开展。中心办公室设在县(区)委宣传部,宣传部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不占职数),具体负责文明实践工作和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综合使用效益。办公室人员必须在2022年4月底前按照编制部门批准的人数,足额配齐并确保人员在编在岗。镇(街道)党委书记担任文明实践所所长和志愿服务队队长,每月至少1次专门部署、指导、考核工作开展情况。宣传委员担任副所长,同时配备2-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推动工作高效开展。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文明实践站站长和志愿服务队分队长,每周至少1次专门推进或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同时配备1-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组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引领群众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三)扎实开展示范活动

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要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五项工作”开展文明实践集中示范活动。实践中心全年开展不少于20场(次)示范活动;实践所全年开展不少于15场(次)示范活动,每月至少开展1次党的创新理论集中宣讲活动;实践站每月组织开展不少于2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每月至少开展1次党的创新理论集中宣讲活动,充分发挥“一约五会”作用,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新时代文明实践评议会。

(四)精心打造实践项目

围绕“五项工作”,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具有示范引领、特色鲜明的主题文明实践项目,策划着眼群众生产生活共性需求的普惠文明实践项目和满足群众个性化、差异性需求的特惠文明实践项目。要按照“设立项目-招募志愿者-实施项目-评估效果-优化项目”的流程,对文明实践项目进行闭环管理。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预期目标、服务人群、进度要求、费用预算等,实现可操作、可评估、可考核、可完善。要巩固提升有需求、有成效,低成本、可持续的项目,让群众有乐在其中的幸福感、受惠其中的获得感。每个县(区)至少打造5-6个接地气、受欢迎、有特色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

(五)持续加强队伍建设

建强志愿服务队伍,着眼文明实践工作内容和任务,进一步完善“8+N”志愿服务队伍工作机制(“8”即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等8支常备队伍,“N”即若干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志愿服务队伍)。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领导干部带头做志愿者,在职党员参与率力争达到80%,每年人均志愿服务时长达到20小时,有志愿服务时间记录的志愿者人数占注册志愿者总人数的比例不低于50%。壮大志愿服务组织,鼓励动员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公众人物、专业人士、企业家等牵头成立志愿服务组织,示范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组建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全民志愿,努力使基层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人数占比达13%。加强志愿服务培训,坚持先培训再上岗,帮助新招募的志愿者把握新时代文明实践重大意义、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提高服务技能和方法。加大对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管理人员,文明实践项目运营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者等骨干力量的培训力度。县级中心每年开展集中性培训不少于4次,每支志愿服务队伍全年集中服务不少于12次。

(六)扎实开展结对共建

开展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国文明单位与县级文明实践中心、省级文明单位与镇(街道)文明实践所、市级文明单位与村(社区)文明实践站结对共建,发挥各级文明单位自身优势,根据群众需求组建志愿服务队,每月至少开展1次文明实践活动。用好重点领域力量,动员组织青年、文艺、科技、医疗、环保、司法、巾帼等重点领域志愿者力量,积极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立“新时代宣讲师”队伍,从党政机关、高校、党校分层遴选一批同志,专门从事理论宣讲、政策宣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家喻户晓。宣讲师每月至少开展1次宣讲。

(七)积极探索线上融合

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贯通、共建共享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智慧云平台”,动态发布供需信息、公示文明实践项目和活动安排,提供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等一整套志愿服务信息化流程,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各类资源有效配置,促进文明实践工作及时、便捷、高效。与融媒体中心有效融合,发挥融媒体中心舆论宣传动员作用,把理论政策、主流价值、文化文艺、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内容嵌入融媒体平台,通过全媒体宣传,让群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受到教育,在参与实践的同时提升自己。建立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联通融通举措,把文明实践做到手机指尖、做到群众身边。

(八)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各县(区)要建立健全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中心、所、站三级贯通的体制机制,实现有序高效运转。要参照《汉中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汉市文明办发〔2019〕16号)建立县级联席会议制度,并探索建立领导挂点联系制度,构建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建好管好用好“五大平台”,充分运用平台协同、高效、专业的工作机制,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发挥效能。鼓励和引导本地社会力量通过设立文明实践基金等方式带动各方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构建政府投入为主、多种渠道筹措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要健全志愿服务评价机制,制定以精神奖励为主的褒奖激励措施,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开展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星级评定工作,采取相应激励和回馈办法,为志愿者在积分兑换、免费体检、优惠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礼遇。

四、工作要求

1.提高站位。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的重要载体,是加强基层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县(区)要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紧紧围绕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这个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入脑入心,筑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夯实责任。落实市级抓推进、县级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县(区)党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体责任。各县(区)、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具体抓,制定文明实践重点工作项目清单和县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重点任务清单,加强统筹谋划。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纳入到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不定期对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组织、阵地、资源、队伍、活动等情况进行检查考评,促进文明实践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3.激发动能。各县(区)要着力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资金、人员、制度保障,县级财政统筹文明实践工作基本经费,为活动开展、项目实施、业务培训、站点建设和志愿者保险、交通等提供所需经费。落实政府购买服务相关规定,支持志愿服务组织承接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救灾等领域公共服务。探索设立文明实践专项基金,拓宽社会募集渠道,鼓励个人、企业进行捐助。

4.强化宣传。各县(区)要切实加强宣传力度,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广泛宣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对于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意义。要用好各大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移动端,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宣传矩阵,丰富视觉识别系统和文创宣传品,组织媒体记者集中讲好文明实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