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鹮乡好人”张源:不想认命就要拼命
汉中文明网讯(通讯员 武韦岐 周翔)提起洋县马畅镇东湾村的张源,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个小伙真不错,是张家的大孝子,也是我们致富的领头羊。”转眼间,今年33岁的张源,回到家乡已经近10年了。
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他每天起早贪黑,一门心思扑在养殖场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农区合作社的养殖致富之路。
1994年,年仅五岁的张源因为意外失去了父亲,从此他就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生活着。可痛失爱子的爷爷身心俱疲,视力直线下降,1998年,爷爷彻底失明。看着一生要强的爷爷,张源心里满不是滋味,除了完成学业,张源一有空就带着爷爷到周边县城寻医问药。2005年,初中毕业成绩还不错的他为了尽快改变家里的处境,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毅然决然选择放弃学业外出务工。在西安当小工的生活确实艰苦,但他省吃俭用,把挣来的钱隔三差五托人带回家,爷爷奶奶生活因此也改变了不少。经过七年的摸爬滚打,在师傅的带领下,聪明好学的张源不仅从“小工”慢慢改行为“服装经销商”,还从徒弟变成了师傅,收入也从一两百元涨到了一万多元,张源说:“那时候,一切都在朝着我期待的、美好的方向发展。”
2012年奶奶去世的噩耗,打破了平静的一切,彻底断了张源外出打工之路,没有了奶奶的照顾,失明的爷爷该怎么过?张源觉得肩膀上的担子一下子沉重起来,一边是西安的高薪工作另一边是年事已高且双目失明的爷爷,“是不是老天就是喜欢捉弄我?”那时的他也对生活产生了质疑。
2013年,张源还是回到了东湾村,扛起了照顾爷爷的重任。不服输的他怎么甘心窝在农村碌碌无为的过完一辈子,在照顾爷爷的同时他也谋划着如何在村里干出一番事业。与亲朋好友的闲聊中,张源萌生出“生猪养殖”的点子,摸着包里仅剩的3000元,“缺资金、缺技术、缺人力”这三大难题没让他望而却步,“我当时哪还能想那么多,干就行了,相信自己。”靠着小额贷款的政策支持,很快张源就在信用合作社贷到了3万元,为了支持张源的事业,继父也给他了10头母猪作为启动资源,整修好家里废弃的四间猪舍,张源的生猪养殖业就这样起步了。
万事开头难,虽然申请到了贷款,但资金短缺问题依然是他最大的难题,张源便在闲暇时间兼职开三轮车拉货,他说:“每月多赚300元就够家用了”。缺乏专业养殖技术,张源跟着继父学习实操经验,买专业书籍学习理论知识,询问兽医解答疑惑,慢慢的,一些简单疾病他自己就可以进行治疗,“养殖小白”变成了“土大夫”,后来,越来越多的同行遇到困难也来找前去他指导了。勤奋好学一直是他刻在骨子里的性格,2016年2月,张源报考汉中农干校,学习养殖种植技术,两年后,他成功考取了“高级职业农民”证书,成为一名新时代的高级职业农民。70多头猪崽也开始入栏喂养,随着猪肉价格飞涨,张源心头的一块大石头也终于落地,年底40头生猪以11.5元的价格很快卖出,看着可观的收入,张源又再次看到了希望,对未来也有着无限的憧憬,2014年他成立了“洋县东烨种养专业合作社”;面对缺人力,张源首先想到村里在家待业的青年人和妇女,作为一名党员,他将带领群众一起致富当做自己的义务,既解决了自己缺人力的困难又为他们提供了就业岗位,在他的带领下,村内四五名妇女纷纷加入合作社,越来越多的农户也发展养殖,大家伙的日子都在越过越好。
生猪养殖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洋县片区出现非洲猪瘟,张源早早购买了消毒设备,做了很多防护措施,后来还是防不胜防,近500多头生猪死了300多头,直接损失了200多万。妻子张园园说:“那段时间,他每天只休息两个小时,其余时间就呆在猪圈,头发开始掉,情绪也非常低落”。用张源的话说“我就是打不死的小强,家人给我鼓励,我就要承担起这份责任”。整理好心情后张源再一次出发,凭借着天资和努力,养殖业又发展起来了,并成功应对了2021年的非洲猪瘟,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张源没有放弃,他意识到不能单靠养殖,要多元化发展,于是通过市场调研,综合分析研判,如今又做起了餐饮生意。2018年他被选为东湾村村两委成员,为村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张源的努力下,日子越过越红火,未来的道路也越来越宽广,他成立的“洋县东烨种养专业合作社”,曾先后多次被评为“洋县守合同重信用企业”“陕西省示范家庭农场”,张源个人也被评为洋县2015年度“鹮乡好人”。回想起这一路的点点滴滴,他总说:“不想认命就要拼命。”